<孩子的心,我懂。懷仁全人發展中心任兆璋 著>
收到妹妹寄來的mail,
赫然發現裡面提到的教養觀念是如此支持著我的想法,
我因為是一個生手媽媽,
在觀念上總是禁不起家人的質疑,
也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理念~
摘錄專家的意見,
希望能成為全家人教養忍蛋的共識~
1.關於孩子的戀父戀母期
(1)小小孩第一個戀愛的對象是他的異性父母,
小孩子很容易就製造一個三角關係:
小男生要把爸爸推掉,去佔有媽媽;
小女生也努力把媽媽推掉,想去佔有爸爸,
小孩在學前期,男生會去學習爸爸討好媽媽,
女生會學習媽媽討好爸爸。
(2)有些父母關係不好,小孩子就真的會代替爸爸來照顧媽媽,
或者代替媽媽來照顧爸爸,這就是小孩子早期身份的認同。
2.小孩的感覺很靈敏,他們內心都有很深很深的感覺
他們很懂,可是說不出來
孩子在外面做錯事情,回來又要被罰一次;
在外面被打一頓,回來還要再被打一頓,
這樣的教育對孩子沒有好處,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了解孩子:你覺得委屈!
孩子可能聽了體諒的話就哭了,
哭了以後,他被打的心情會化解,
日後踫到同樣的情況,他便能有智慧來應付。
3.感受沒有對與錯,也沒有道德與不道德的分別
(1)不要把孩子看成是在搗亂,
事實上他的本意是願意跟我們在一起,願意靠近我們。
例如:小孩子很喜歡幫老師發本子,幫老師改本子等..
(2)對孩子來說每件事都是遊戲,
他沒什麼人生經驗,對某些危險的事情他並不清楚。
當他小的時候,我們就要容許他可以碰傷,
他才知道這是尖的,需要躲開。
很多父母不容許孩子碰碰看,
不給他挫折的經驗,
所以他容忍挫折的能力很低。
(3)我們要容許我們的孩子有時候可以不聽話,
每一個孩子都喜歡聽話,
可是當他們有情緒時,就無法聽話。
我們自己是大人,
有些時候我們也很不想去上班,
所以小孩子不想去上學也是理所當然。
(4)要聽出言外之意,
有時候小孩子說:「我不要去上學!」
很多媽媽爸爸沒有時間跟孩子理論,
一開始就罵,急著把他控制住,
『小孩子怎麼可以不上學?每個孩子都要上學。』
其實最需要清楚的,
是從事件上去了解他的心情,
真正聽到孩子裡面的心情。
例如試著瞭解是不是學校裡發生了什麼事,
才讓孩子不喜歡上學?
4.學習分離的孩子需要講「不」
(1)孩子經常跟你意見相左,這是很健康的。
如果不是有生命危險的事情,就讓他自己去做,
讓他自己去嘗試錯誤。
(2)讓他照自己的意思去嘗試錯誤,
並不是要他變成為所欲為的放任自己。
聽話的孩子對父母來說都是好孩子,
可惜聽話的孩子經常也都是沒主見的孩子。
當他進入社會,就容易感到很慌、很亂。
5.要小孩子獨立自主,我們就必須經常跟他在一起
(1)我們的「在」必須要身心靈的在,
小孩跟父母打招呼,
父母的眼睛都沒有看孩子一眼,
這個「在」等於不在。
(2)父母是孩子精神上最大的支柱,
我們必須去幫助我們的孩子,
讓孩子內在擁有很大的安定與肯定,
才能夠做一個真正獨立的人。
6. 以溫和的態度和孩子交往,
我們需要相信自己的孩子
(1) 不是自己本身有問題時,就說小孩子不尊重我們。
三歲的孩子本來就會有自己的主見,
很喜歡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這是小孩子的反抗時期,
他不是不尊重你。
(2)打是最傷尊嚴的一件事情,
對還不能夠明理的孩子,
如果年齡還小、理智未成熟,
行為不當時我們要打;
但長大以後,
孩子已經懂得道理就不用打,
你可以跟他談,
可以讓他知道這東西的危險性,
很多時候,
我們做父母的經常要小孩子服從、聽話,
覺得他凡事都按照我們的意思做就是好孩子,
教育這孩子也許很容易,
可是他卻沒有學會自己下決定。
(3)要以一種合夥人的態度去跟我們自己的孩子相處。
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是平等的關係,
我們要徵求他的意見,
看他需要什麼,他感覺怎麼樣,
而非完全的控制關係。
有時候我們必須容許我們的孩子有權利改變主意,
也有權利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很多不夠自我肯定的人都是別人說什麼就照單全收,
根本沒有自己的想法。
7.小孩理智未成熟,感受卻很靈敏
小孩從出生開始,
無法得到照顧自己的能力,
完全要靠父母,
當他生理上的需要沒有辦法得到滿足的時候,
他會很不安,會覺得自己很沒有價值。
人有長處也有短處,
要讓孩子很平靜、坦然、安心的發展他自己,
孩子本身智慧的高低不重要,
假定特別偏愛這個孩子,
這個孩子的負擔也會很重,
因為他經常要在人前表現得很好。
※附錄:
猶太人的父母在小孩下課回家時,問的是:
今天上課有沒有不懂的地方?
你今天上課有沒有發問?問了幾個問題?
猶太人培養出的孩子,
不但在技能上有很好的成就,人跟人的關係也發展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