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說聽說天線寶寶對孩子的發展不好,上網搜尋確實有類似的討論,現代父母時間有限,很依賴電視對孩子的教育,但包括節目篩選還有時間控制等問題,到底怎麼做對孩子比較好,其實需要經過深思囉,聽到孩子比較大的同事抱怨小朋友模仿節目說到跳海啦.自殺啦.戀愛啦等等的話語,身為媽咪都會感到憂心~
還在深思怎麼教養忍蛋的媽咪......
轉貼自http://www.children.org.tw/news/051213/index.asp
十二月十日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兒童廣電日,提醒大眾正視兒童傳播權益,讓小朋友能夠享有傳播媒體的益處,避免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在這樣一個有意義的節日前夕,兒童福利聯盟召開「TV 哪裡有問題?」記者會,公佈了2005年台灣兒童傳播權調查報告,調查發現以下的兒童傳播現況:
-
孩子在黑盒子前長大?——台灣學童一星期看電視超過17小時,近兩成學童假日每天收視超過5小時,平均一天接近3小時,可能對於兒童的情緒發展和在校學習表現造成負向的影響。
-
孩子愛看成人化的電視節目?——近六成學童青睞格鬥類卡通,逾五成愛看偶像劇,僅有一成三會收看兒童節目。兒童所接觸的節目當中以一般卡通為最多,約有六成三的比例,但令人憂心的是,觀看格鬥類卡通的比例亦達六成左右,也發現超過七成的兒童認為在平常收看的節目中,可能會出現暴力的情節,可能
成孩子的模仿。
-
缺乏監督把關、媒體教育未落實——逾五成家長不陪同收視,一成七的老師不進行基本的媒體教育,在媒體充滿亂象的現代社會當中,教導兒童解讀電視中的訊息,也是媒體教育中重要的一環,而在本報告也發現在「通常不會遵照收視規定」的兒童當中,超過六成是父母不會陪同收視的一群,此結果凸顯了家長陪同孩子收看電視的重要性。
-
電視主宰了孩子的世界?——近五成學童因卡通人物廣告引發購物慾望,偶像劇的英雄式包裝,讓四成五的孩子認同「有仇必報」的觀念。在電視媒體的強力放送之下,兒童易受媒體效應而引發某些行為或觀念的改變,甚至造成價值觀的扭曲。本調查即發現兒童因此產生一些負向的角色模範,如:以暴制暴、拜金等觀念。
-
期待尊重受虐兒的隱私權,也是尊重其他孩子的閱聽權——逾九成兒童在電視上看過兒虐照片,半數以上感覺難過、害怕或生氣
在「世界兒童廣電日」的前夕,兒盟希望藉著記者會的召開,大聲疾呼保障兒童傳播權,讓孩子享有健康快樂的傳播環境。王育敏執行長表示:「我們很樂見今年度新聞局已經編列了部分預算將補助公共媒體集團成立兒少專屬的頻道,我們更希望立法院也能支持預算通過,讓兒少頻道可以儘速成立;我們相信這些資源的投入,可以更豐富孩子的視聽環境。」兒福聯盟進一步提出以下的呼籲:
-
政府應擔負起維護兒童傳播權益的責任,立法確保兒童專屬電視節目的數量及播送時數的比例,鼓勵業者製播以兒童優先、兼顧趣味與教育意義的節目。並應規劃成立兒童專屬頻道,建立以孩子為收視主體的專業媒體工作團隊,製播正向、健康、有趣的兒童節目。同時,政府應取締媒體廣告對兒童進行商業剝削、損害兒童隱私權等不當的傳播行為,為兒童營造一個健全的傳播環境。
-
媒體業者應發揮自律精神,不僅應製作相當比例之兒童專屬節目,並且應該主動保障兒童各項傳播權,包括尊重兒童的隱私權、平衡兒童的電視形象、落實節目分級的制度、製作優質且適合兒童收看的電視節目,以確保兒童得以正確運用媒體並從中受益。
-
學校、家長皆應對兒童進行「媒體識讀」教育,協助兒童建立正確的收視習慣,選擇適宜的節目,及早教導孩子培養解讀、反省電視節目內容的能力,以積極化解媒體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
-
家長應陪伴兒童看電視,培養兒童正確使用媒體的能力,並且從旁把關兒童的收視行為,為孩子解釋電視節目中可能傳遞各種似是而非的觀念,使兒童不致成為媒體亂象下的受害者。
-
民間團體和一般大眾應扮演監督媒體的角色,針對媒體損害他人權益、散播不當觀念及不實言論的內容,以評論、檢舉、公布、抵制、關機等方式,發揮收視者的影響力,促使媒體業者向上提升,製播質量均佳的電視節目,善盡「第四權」的角色功能。
-
-